一面锦旗的故事:从颏部肿胀到重展笑容
一个月前,患者李先生(化名)因颏部(下颌正中区域)外伤于外院行清创缝合术,术后颏部持续肿胀,形成约核桃大小的包块,伴局部胀痛。辗转至我院就诊时,肿胀已持续20天。门诊查体发现颏部皮下波动感明显,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,结合凝血功能、感染指标均正常,CT影像明确诊断为“颏部创伤性血肿”。
两次干预,一场“破局”
针对血肿压迫导致的局部微循环障碍,医疗团队立即行颏部血肿切开引流术,清除陈旧性积血并加压包扎。术后3日,血肿逐渐消退,但原缝合区域突发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性坏死,形成3×3cm全层创面,表皮完全坏死,边缘红肿。这一并发症让患者忧心忡忡:“本来以为手术能解决问题,没想到伤口又恶化了。”
危急时刻,为避免坏死面积扩大并发颌骨骨髓炎及影响面部美观,我院联合太和医院专家教授展开多学科会诊。专家团队评估后,摒弃传统二次清创缝合方案,创新采用“保守性锐器清创+湿性愈合管理”策略:每日以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腔,逐步清除坏死组织;外敷含碘仿离子抗菌敷料控制定植菌;同步辅以红外线治疗改善局部血供,促进肉芽组织增生。
14天的“精准灌溉”
治疗团队将创面管理喻为“培育新生的土壤”——清创如同剔除杂草,湿性敷料提供适度湿度环境,理疗则像“阳光雨露”激活细胞代谢。医务人员每日记录创面收缩率及上皮爬行情况,动态调整治疗方案。两周后,顽固性创面从基底开始“焕新”:苍白的坏死组织被红润的肉芽替代,上皮细胞从边缘向中心悄然延伸,最终完全闭合。
锦旗背后的“医学温度”
创口完全愈合后,李先生送来锦旗,红底金字的“仁心祛沉疴,妙手愈创疡”格外醒目。他感慨道:“这块创面折磨了我一个多月,是医生用‘绣花功夫’一点点修补好的。每次换药时,都提醒我‘颏部肌肉放松,避免牵拉创缘’;理疗师还教我下颌功能训练,连吃饭时怎么避免伤口受力都考虑到了……你们不只是治病,更是在修复生活的信心。”
从技术到共情:一场愈“合”的双向奔赴
颏部作为面部功能与美观的核心区,其创伤修复既要避免瘢痕挛缩影响张口度,又需最大限度维持轮廓自然。本例治疗中,团队突破“见创即缝”的常规思路,以精准清创降低组织损伤,利用湿性愈合原理调控创面微环境,结合理疗激活组织修复潜能,最终实现解剖与功能的双重康复。
“患者的锦旗是对‘适度医疗’理念的认可。”主管医生表示,“颏部血肿引流后并发全层坏死虽属罕见,但通过阶梯性治疗和医患协同,我们证明了:有时‘慢处理’比‘快手术’更能守护生命质量。”
仁心仁术解顽疾一面锦旗诉真情。
从血肿危机到创面新生,从辗转求医到锦旗致谢,这场“颏部保卫战”再次证明:医学的温度,既在技术之精,更在仁心之诚。我院将继续践行“生命至上”理念,为患者提供有品质、有尊严的医疗服务。
来源:口腔科
编审:吴华成
总监:洪洲、张永
编辑:张晓荣